这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人放着本科不上,跑去复读或者干脆上个大专?你觉得不可能吗?2025年的招生季,就活生生地把这种“离谱”的现实砸在了所有教育从业者的脸上。
今年的民办本科,不是遇冷,是直接进了冰窖,堪称一场集体性雪崩。尤其是在广东、山东、湖南这些高考大省,大量民办高校的投档线直接贴着本科线,甚至一降再降,反复征集志愿,有些专业到最后几乎没人报。
凭什么啊?家长和学生们是疯了吗?一点都不。这背后是一笔再清晰不过的经济账,是对“投入产出比”最现实、最残酷的考量。
首先要理解,现在的家长和学生,比我们想象的要精明得多。他们不再是那个听到“本科”两个字就两眼放光的群体了。核心矛盾就一个:高到离谱的学费和低到尴尬的就业回报,形成了堪称“诈骗”级别的性价比。
我们来算一笔账。公办本科一年学费大概6000块,而民办本科呢?普遍是公办的4到6倍,一年三万块是起步价,四年下来光学费就十二三万,加上生活费,二十万打不住。 这二十万,在一个普通家庭是什么概念?可能是一个家庭好几年的总收入。 那么,花了这么多钱,能换来什么?换来一个在就业市场上被“隐形歧视”的文凭吗?
数据显示,2023年民办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56.7%,比普通本科低了8个百分点,而平均起薪更是不到“双一流”大学毕业生的一半,甚至比一些好的公办大专还要低。 你花二十万,四年青春,最后找个月薪四千的工作,还得看企业HR的脸色,人家可能还嫌弃你不是公办出身。
换句话说就是,你用一线城市的消费,换了一个三线城市都未必有竞争力的未来。这笔买卖,怎么算怎么亏。所以你觉得家长和学生会怎么选?是用这二十万去读一个就业前景不明的民办本科,还是去读一个收费低、技能强的公办大专,甚至干脆拿着这笔钱去社会上闯荡?答案不言而喻。
事情还没那么简单,因为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第二个要命的问题,是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和脱离市场。简直是离谱到了极点!你打开任何一个省的民办高校招生目录,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英语……这些所谓的“万金油”专业,是不是铺天盖地? 据统计,超过70%的民办本科院校都开设了会计、计算机、英语这类“热门”专业,而真正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专业设置严重不足。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类文科、商科专业的办学成本最低啊!不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请几个老师就能开一个系。这些学校根本不是在办教育,是在做最简单的“教育生意”。他们追逐的不是社会需求,而是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扩张。
在这场寒冬中,也不是所有民办都冻僵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传统民办高校降分都没人要,另一边,像福耀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这些新型研究型民办大学,录取分数线直逼甚至超过了某些985名校。
为什么?因为人家从一开始就没走那条“专科升格、圈钱为上”的老路。福耀科技大学直接对标产业需求,搞的是智能制造、材料科学这些硬核工科;西湖大学更是高举高打,只搞博士生培养,起点就是世界一流。 换句话说就是,这些学校卖的不是一个廉价的“本科文凭”,而是一个真正有含金量、有未来的“精英教育产品”。他们用顶尖的师资、前沿的科研和清晰的就业导向,告诉所有人:民办教育想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办出特色、办出质量。
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可能是这样的:一大批定位模糊、质量低下、专业同质化的民办高校将会在这场寒冬中被淘汰出局。而那些真正愿意投入、深耕特色专业、强化产教融合、能给学生带来真实价值提升的学校,则会脱颖而出,活得越来越好。
怎么办?那就得刮骨疗毒。首先,必须砍掉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过剩”专业,别再抱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这些“天坑”不放了。其次,要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提升师资水平,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而不是盖几栋漂亮的大楼就完事。最后,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透明地公布真实的就业数据,用实力和口碑说话,而不是靠天花乱坠的招生简章。
说到底,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市场规律是一致的,那就是“价值交换”。当一个教育产品无法提供与其价格相匹配的价值时,被市场抛弃是必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