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广州第三年,第一次因为台风而停课。昨天晚上十点发的停课通知,还在上晚自习的学生听到消息高兴到直接原地起飞,然后就是联系家长立刻就来接他们回去。通知本来说是今天早上八点返家,但是大多数孩子已经按捺不住回家的心了。最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折腾,有五分之四的孩子当晚回家了,我们班的孩子最淡定,走了不到一半,剩下的都是今天早上才离开,这份心态值得表扬。
早上学生都离校了,我也坐地铁返家。路上微信公众号收到一条新留言(上一篇荐书的文章大概被微信帮忙推了,一下子多了很多关注,所以也有很多人会留言交流,很nice)——私立上学的高中生,每天作息非常紧,不会有时间看书的。
看到这条留言我非常有感触,因为正好前两年我在广州的一所私立学校教学,我的回复是:相信他们总会找到缝隙,让快乐的阳光洒进来。如果完全没有缝隙,那么那个学校就是暗无天日的“地狱”。
这是我的真心话。写完之后我抬头看看外面,天气晴朗,甚至无风,看起来不像是特大台风要来的样子。我想,会不会人有疑问,这个天气,停课放假真的好吗?然后我就收到了以前教的孩子的消息,他们本来昨天晚上也可以返家的,但是某人去了办公室把班主任臭骂一通,叫嚣道:高三最主要的是任务是学习,继续上晚自习……
我记得之前和学生开玩笑说,大家高一高二还被当做人,或者至少算半个人,一到高三就变成“非人”了,异化为单纯的学习机器。因为广州高一高二还能坚持双休,很多学校高三是单休甚至两周单休一次。相信学生们都是自愿留校的。当然,“自愿”这个词已经脱离了语文老师能解释的范畴了。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谈一谈“内卷”这个词。很多人其实把“内卷”和“努力”误认为是一个东西了,实则不然,两者有本质区别。我从不否认努力的意义,但我讨厌内卷。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作为“人”所具有的驱动力,后者往往已经进入“非人”阶段。
举个例子,我来广州前在河南的县中做了三年班主任。那里孩子们早上一般要在5点半到5点50分之间起床,因为6点10分要到教室。其实最开始不需要那么早到,刚开学时是要求6点半到,但是因为学校很大,一个年级有三个校区,有校区要求提前五分钟即6点25分到,毕竟每天多5分钟,一年能多1500分钟(只是大概,因为那里一个月休2天,寒暑假也非常短暂)。有了带头的,那其他校区必然不甘示弱,你提前5分钟,我就提前10分,最后大家一直提前到6点10分(个别班要求6点甚至5点50分到班)。这就是内卷,因为晚上晚自习到10点半结束,11点宿舍熄灯,如果学生们不是神,能够从教室瞬移到宿舍床上并且沾上枕头就立刻睡着,那么他们是绝对无法保障7个小时睡眠。在这种情况下,白天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还被要求不能上课睡觉,我觉得这不是人能做到的,这个规定的预设就没有把学生当人,所以我认为这就是内卷。
除了这个还有不少反人性的设计。当时的学生除了晚上回宿舍的时间外,其余几乎都在教室,说“几乎”是因为早中晚三餐还是给了半小时的,所以河南的高中女生都会面临一个哈姆莱特式的问题——吃饭或者洗头,洗头就没时间吃饭,吃饭就没时间洗头。
除此以外其实还有个虽然很尴尬但实际上非常重要而且很严重的问题——学生没时间上大号。因为作息表的设计者在设计时没考虑这事儿,他们分别在早中晚餐及晚自习后各给了学生半小时的自由时间,分别用来吃饭洗澡洗头洗衣服。如果想上大号,可能需要早上更早起或者晚上更晚睡,因为一来厕位有限,人员众多;二来在那个学习压力和食堂条件下,真的很难有人能有正常的排便规律。有人可能会问,课间十分钟不可以吗?这里就涉及到另一个不知道哪个天才发明的内卷方式(现在已经几乎被普及到全国了)——课前三分钟预备铃,要求老师和学生铃响进班。如果前一个老师拖堂一两分钟,上课又提前三分钟,五分钟之内上大号还是挺困难的,况且这五分钟很多人用来补觉。
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时间,因为午休是在教室趴桌上睡(午餐后到下午2点10分),这个时间比较充分,而且厕位空闲,很多学生会选择在这个时间上大号。但是问题来了,午休期间不能出教室,否则扣分。所以如果你想做个完全听话的孩子,那就很难完成一个人应该有的正常生理活动。
我在那里当班主任时,每个月班主任积分都是倒数,班主任费也是最少的,因为我实在没法管,很多东西违背了我的本性,希望我的学生那三年曾经拥有过“如厕自由”。而且从我做老师开始,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绝不拖堂!
写这些并不是要批评我曾经的学校,因为我现在越来越相信《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的那句话——“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况且那是我教学的起点,那里的很多人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他们不是一所完全没有温度的学校,他们只是河南县中的一个缩影,一个在内卷压力下变形了的存在。像他们这样的学校还很多。我记得有一次开会,领导介绍了河南另一个地区的优秀学校的先进经验——学生四点多起床跑操学习。我当时完全不相信,现在想想,也还真有可能,毕竟继续卷下去,也许所有学校都会成为这样(如厕困难在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已经很普遍了)。
内卷的原因有很多,但结果一定是绝大多数人吃了更多的苦却收获更少。好在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去年反内卷已经从经济领域正式开始,教育领域没有明说,但有段时间强制双休,虽然现在已经走样变形了,但时代大势,一旦开启,就会不可阻挡地进行下去,虽然过程可能曲折,但相信结果一定光明,全国高中生正常双休,指日可待,未来可期。最近又明确提出探索实施“春秋假”(杭州都实行了20年了,经验丰富,在这个基础上改应该用不了多久),曙光初现。
在这里,我还想跟读者交流一下我的看法。其实双休也好,春秋假也好,之所以没有立刻铺开,是跟社会上很多人思想还停留在过去也有一定关系(从而形成社会舆论压力),破除内卷危害,建议先更新思维。
很多人现在还把一切非劳动或学习而消耗的时间都视为浪费;把一切吃苦看作好事,享乐视为可耻。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了,这个美好生活绝不是劳碌一生,不断吃苦的生活,而是健康快乐的生活。时代已经变了,以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是提倡“以旧换新”。国家层面都在反内卷,鼓励追求高品质美好生活,就别给自己和亲人加压了。
虽然我那句回复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回应,但是我希望那位朋友能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村上春树在形容他刚毕业那时的社会时,这样说:整个世间好像还有不少类似“缝隙”的地方,只要走运,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就好歹能生存下去。那是一个虽然事事粗枝大叶,却也不乏乐趣的时代。
现今时代,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其实很多缝隙被填上了,如果完全没有缝隙,我觉得那的确是非常糟糕的。如果孩子在那样一所学校毕业,即使考上了好大学,但真的能成才吗?很多父母可能忘了,当初第一次看到B超图像时,最大的梦想大概是——孩子健康就好。但如今呢?是否忘了初心。如果整个社会想的都是孩子健康成长就好,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比现在更快乐健康一些。
回到最初的问题,台风天停课放假对吗?当然对!哪怕台风减小了,或者没有过境,但这不正是好事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