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人进清华!深圳的这所中学横扫广东录取榜

中国高校在线
2025-08-18

49人进清华!深圳中学横扫广东录取榜。丘成桐保送13人、强基11人、裸分33人——揭秘深圳中学如何“承包”清华在粤四分之一名额。

根据 2025 年最新招生数据,清华大学在广东省录取人数最多的高中是深圳中学。该校在今年高考中以33 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成绩领跑全省,若计入强基计划、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特殊类型招生,总人数更是达到44 人(含 13 人入选丘成桐计划、11 人通过强基计划),远超其他高中。

一、深圳中学的绝对优势

普通高考录取规模创纪录

深圳中学在 2025 年普通高考中共有 33 名学生达到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占该校清北录取总人数的 51.5%。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该校历史纪录,也使深圳中学成为广东省唯一一所清华普通类录取人数突破 30 人的高中。从投档线看,清华大学物理类最低投档分 688 分(全省第 118 名)、历史类 675 分(全省第 13 名),而深圳中学学生在高分段的密集分布(如物理类全省前 100 名中占 12 人)为其录取规模提供了坚实基础。

特殊类型招生全面开花

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13 名学生无需高考直接保送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占全国该计划总名额的 13%,其中包括数学竞赛全国金牌得主李铭喆、信息学奥赛省一等奖获得者江羿樊等顶尖人才。

强基计划:10 人通过一类强基录取(需高考成绩达线),1 人通过二类强基(竞赛银牌破格),合计 11 人,占广东省强基录取总数的 44%。

其他渠道:3 名学生通过 “数学英才班”(需高考达特控线)进入清华,另有 2 人通过高水平艺术团、体育特长生等途径被录取。

生源质量与培养体系支撑

深圳中学近年通过 “博士工作室”“创新课程” 等机制,构建了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拔尖人才培养链条。例如,该校首创的 “清华数学领军计划博士工作室” 由清华博士团队直接指导,2024 年即有 9 人入围该计划。此外,学校在物理、信息学等学科竞赛中同步发力,全年斩获 19 枚全国金牌,为特殊类型招生提供了持续动力。

二、与其他顶尖高中的对比

华南师大附中:竞赛底蕴深厚但规模稍逊

华附作为广东传统强校,2025 年共有 11 人通过竞赛保送或强基计划进入清华北大,但普通高考录取人数未公开。若仅计清华录取,其规模约为深圳中学的 1/3。华附的优势在于学科竞赛深度(如物理竞赛 2 人入选国家集训队),但在综合录取规模上已被深圳中学拉开差距。

广东实验中学:个别亮点难掩整体差距

省实今年有 2 名学生通过高考裸分被清华录取(如陈立楷 696 分),另有何文炜通过篮球特长生、林卓铖通过信息学竞赛强基计划被录取,总计约 5 人。虽然在体育、艺术等特色领域表现亮眼,但整体录取人数不足深圳中学的 1/7。

其他高中:零星录取难成气候

珠海一中、中山纪念中学等校各有 1-2 人通过强基或高考被清华录取,但全省范围内尚无其他高中录取人数超过 5 人。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中学的录取人数已占广东省清华总录取名额(约 132 人)的 25%,形成 “一校独大” 的格局。

三、数据背后的教育趋势

深圳基础教育的崛起

深圳中学的强势表现折射出深圳市在教育资源投入上的成效。2025 年深圳全市清华录取人数达 85 人,占全省总数的 64%,远超广州(112 人)、东莞(59 人)等传统教育强市。这一变化与深圳近年引进清华、北大等高校研究院所、建设 “双一流” 高中集群密切相关。

特殊类型招生的战略价值

清华大学在广东的录取结构已从 “唯分数论” 转向 “多元选拔”。2025 年,通过竞赛保送、强基计划、领军计划等特殊渠道录取的学生占比达 32%,而深圳中学凭借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在这些领域建立了先发优势。例如,该校丘成桐计划录取人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成为清华在华南地区的重要人才输送基地。

教育均衡化的挑战

深圳中学的 “一家独大” 也引发对教育资源分配的讨论。数据显示,该校 2025 年高考特控率达 99.8%,AC 类录取分数线 567 分(满分 610),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如何在保持头部学校竞争力的同时,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将成为广东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

写在最后

深圳中学以 “33+11+13” 的多维录取数据,无可争议地成为 2025 年清华大学在广东招生最多的高中。其成功不仅源于优质生源和师资投入,更在于对国家拔尖人才培养政策的深度响应。随着清华 “强基计划”“领军计划” 的持续推进,深圳中学有望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巩固其在华南地区的领先地位,同时为其他高中提供 “学科竞赛 + 综合素质” 的培养范式参考。


注:更多高考资讯请点我前往关注“犇赢高考”微信公众号

qrcode_for_gh_75961bdaa044_430.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