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4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上诉人周立人故意杀人案进行二审宣判,依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对上诉人周立人的死刑裁定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他为何要对舍友下毒手?案件又是如何侦破的?下面请我们一起来回顾此案的始末。
2024 年 4 月 13 日,湘潭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张某某在湘雅医院 ICU 病房停止呼吸,年仅 25 岁。他临终前对父亲说的 “我想活命”,成为这起宿舍投毒案最刺痛人心的注脚。这场因 “开窗权”“卫生习惯” 等琐事引发的悲剧,最终以凶手周立人二审维持死刑的判决,画上血色句点。
2023 年 6 月,27 岁的周立人搬进法学院 4 人寝,成为张某某的室友。这位本科学生物工程、跨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生,很快展现出令人窒息的控制欲:要求宿舍全天候开窗、禁止关门,因厕所未冲与室友争吵 20 余次。作为寝室长的张某某曾替他刷厕所、调解矛盾,却反遭监视 —— 周立人频繁观察他的言行,评判其袜子廉价、水杯 “女性化”,甚至深夜尾随至操场。
2024 年 3 月,三名室友联名提交调寝申请,列举周立人 “带液化气进宿舍”“半夜喧哗” 等 12 条问题。4 月 2 日,张某某向好友透露 “校方已同意调寝”,却不知这份希望成了催命符。周立人得知调寝消息后,从衣柜取出早已准备的秋水仙碱 —— 这个曾被他下载 96 篇文献研究的剧毒物,正等待着致命的释放。
4 月 3 日,周立人将约 100mg 秋水仙碱粉末倒入室友共享的罐装麦片。他后来说,此举是为 “测试药性” 自制痛风药,但警方在其笔记中发现 “低劣基因必须清除” 的字迹。4 月 7 日,张某某食用带苦味的麦片后呕吐,辗转两家医院抢救期间,周立人始终否认投毒,导致错过了最佳解毒时间。当张某某因多器官衰竭死亡时,他的肝脏秋水仙碱浓度超过致死量 3 倍。
这场 “完美犯罪” 的破绽很快显现:警方从周立人撕碎的快递单、网购记录、残留药瓶中锁定毒物来源。更讽刺的是,这位自诩 “高智商” 的凶手,竟在投毒后将剩余毒药溶于盐酸倒入下水道,却因未销毁购买记录和文献下载痕迹,被警方 7 天内锁定。
2025 年 4 月,湘潭中院一审认定:周立人明知秋水仙碱致死剂量(成人致死量约 60-80mg),却投放 100mg;在张某某抢救期间多次说谎,延误救治 48 小时;事后销毁物证、伪造 “自制痛风药” 的辩解,构成故意杀人罪。7 月二审维持原判,法院强调其 “利用专业知识预谋犯罪,社会危害性极大”。
庭审中,周立人的 “测试” 谎言被碾碎:他曾自称 “尝药辨真假”,却在张某某发病时拒绝承认;所谓 “观察室友反应”,实则选择身体素质最好的张某某作为目标。更令人寒心的是,被害人姐姐在法庭外展示的病历显示,张某某临终前全身浮肿、器官衰竭,而凶手在宿舍监控中淡定洗漱的画面,成为人性之恶的残酷注脚。
这场悲剧暴露出高校宿舍管理的漏洞:周立人前两次换宿舍的原因成谜,学院对联名调寝申请未及时处理。而更深层的,是凶手扭曲的心理 —— 从 “被排斥者” 到 “审判者” 的身份错位。正如张某某在日记中所写:“他总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我们,仿佛我们都是需要被改造的劣等品。”
截至 2025 年 8 月,案件已过去 314 天。周立人的死刑裁定正等待最高法核准,而张某某的朋友圈永远停留在 4 月 5 日的健身自拍。这起案件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对 “室友即凶手” 的恐惧,更是对人性阴暗面的警示:当琐事积怨遇上专业知识的滥用,当控制欲膨胀为杀人动机,任何 “完美犯罪” 终将败给人性的破绽与法律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