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资料,上海兴伟学院在2023年和2024年的本科招生情况均出现严重遇冷,尤其2024年因“0投档”引发广泛关注。
根据搜索结果,这所学院在2024年的招生情况非常糟糕,是当时全国唯一一所0投档的大学。全国计划招生300人,在上海本科批次的首次投档中,计划招生95人(英语专业47人,国际商务专业48人),但竟然没有一个人投档。
在第一次征集志愿时,学校将分数线降低了15分(从403分降到388分),但仍然无人问津。第二次征集志愿后,情况依然没有改善。
最终,2024年上海兴伟学院只招到了20名学生,这使其成为全国"规模最小"的本科大学。开学典礼上,全体新生都参加了,甚至有些新生家长也到场。
2023年的招生情况同样不乐观。根据数据,上海兴伟学院2023年计划在全国10个省市招生300人。在上海,计划招生100人,分为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专业,各48人。但实际情况是,在上海本科普通批次首次投档中无人报考,最终通过两次征集志愿才勉强完成部分招生计划,只招到100多人,最低投档线降到了390分。
2022年的数据也有提及,当年学院寄出了83份录取通知书,但最终只有20人报到,19人正式入学。
1.天价学费与低性价比
学费是兴伟学院招生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该学院学费高达149,985元/年,住宿费10,000元/年,四年仅学费和住宿费就接近64万元,加上生活费估计需要70-80万元。远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2.专业设置单一且缺乏竞争力
同时,学校的专业设置(仅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专业),均属就业红海领域,社会需求疲软,被认为就业前景不明朗,且毕业生就业质量与高昂学费不成正比。2021届只有5名学生毕业,其中4人就业,1人出国,就业率80%,但毕业生工作5年可能也赚不回大学期间的花费。课程以“博雅教育”为特色,但脱离职业技能培养,企业认可度低。
3.社会口碑与信任危机
2024年“0投档”事件引发全网嘲讽,被贴“贵族割韭菜”标签。民办院校学历在国企/央企招聘中受歧视,进一步削弱报考意愿。
4.经济环境与理性选择
经济下行背景下,家庭更倾向选择公办院校或性价比更高的留学途径。有实力承担高学费的家庭多直接送子女出国,而非选择民办二本。
上海兴伟学院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上海兴伟学院是一所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为2001年建立的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专科),2014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以下为该校核心信息概览:
1. 办学定位与规模
非营利性民办本科:由上海兴伟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举办,定位“小规模、高水平”,现有在校生仅136人(截至2024年9月),专任教师16人,师生比约1:8.5。
专业设置:仅开设英语和国际商务两个本科专业,均授予学士学位。
2. 教育特色
博雅教育模式:注重通识课程与跨学科学习,推行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在3-8年内自由选课。
国际化实践:英语专业含游轮海外研学(停靠多国),国际商务专业设置企业实训及欧洲研学项目。
学生自治:设立9个学生委员会参与学校行政、财务等管理,纳入学分考核。
3. 学费与争议
天价收费:学费14.9985万元/年,住宿费1万元/年,四年总成本超70万元,冠绝全国民办高校。
招生困境:因高学费与专业冷门,近年招生持续遇冷。2024年上海计划招95人,首次投档无人报考,经降分补录仅招约20人;2025年仍面临严峻缺额。校方称“非营利”,需基金会为每生倒贴约10万元维持运营。
总结
该校以“精英化、国际化”为特色,但高成本与小众定位使其脱离普通家庭承受范围,生源严重萎缩,成为民办高教市场化转型中的典型争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