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招生遇冷,这是众多家庭觉醒、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中国高校在线
2025-08-10

今年各地民办本科招生,都遭遇了罕见的“寒冬”。


广东14所民办本科缺额超2.5万,黑龙江97个民办专业组竟现零人投档,山东民办本科缺额近6000人……


各地多次征集志愿,甚至降分录取,但结果是,依然难掩颓势。


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01


民办本科有一个较为突出且公认的特点:


属于本科,但学费都至少1.5万/年起步。


个别学校以及个别专业,一年学费能达6万元。


今年,很多学生在民办本科和公办大专之间,选择了后者。


在我看来,这是众多的家庭开始觉醒的表现,而这种觉醒大概是被冷酷的社会现实浇灌的。


高收费民办本科,四年大学下来,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一般总计要15万到20万。


对于很多务农家庭而言,在培养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十二年期间,就已经耗费了家庭多半支出。


原本以为孩子上了大学,可以喘口气。没想到,一看大学的学费,是狮子大张口。

02


其次,近几年经济形势总体下滑,很多家庭父母收入受到影响。


钱不好挣,成为横亘部分学生在求学路上冰冷的现实门槛。


再者,近几年,每个家庭周围“大学生”身影日渐普遍,大家会对比参照那些曾经上过大学的人的当下现状:


昔日“天之骄子”的光环逐渐黯淡。


那些读了大学怀揣文凭的大部分人,依然不好找工作,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


本科并没有像十年前那样被人追捧,专科也并没有特别遭人嫌弃。


普通本科和专科之间的阶层差距,在人们的意识里,被大大缩减。


相比于面儿上的光鲜,众多家庭开始务实并追问一个问题:


对孩子大学四年青春时期的巨额投入,最终究竟能换回什么?

03

对于众多家庭培养孩子上学而言,他们有一个很直白的目的,


那就是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求生技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毕业后能找个合适的工作。


但某些民办高校学费高昂,但吝于提升教学品质。投入匮乏,课程滞后,实践环节薄弱,学生毕业后竞争力捉襟见肘。


更有甚者,为了今年能够多招生,直接降分录取至底线之下。


这样的“注水”文凭,让人觉得资本的吃相太难看。


更有网友评论到:社会不需要太多大学生,但需要更多大学生的学费。

04


面对那些“性价比”失衡的民办高校教育,家长们开始投来不信任的眼神。


花钱得花在刀刃上,读书得读出真价值。


老百姓兜里的每一分钱都不是轻松得来的,对于值不值这个问题,他们心里有杆秤。


不再盲目追求本科,守好“小腰包”,打起“小算盘”,算经济帐、算就业帐,这是家长们觉醒、社会进步的表现。

05


最后,我想说,不出几年,大概率会有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面临招生冷。


如果只是为了盯着家长兜里的学费而办高校,那么,这样的组织,人民会逐渐远离他。


高等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它的价值在于能否真正赋予众多学生实现其从最后一站校园到步入社会的求生能力。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