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动辄成千上万,真的有必要吗?有人说家长钱多人傻

中国高校在线
2025-08-09

随着 2025 年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揭晓,一场围绕志愿填报的 “暗战” 已然打响。社交平台上,张雪峰团队 12999 元、18999 元的志愿填报服务名额上线即被抢空,两万个名额 3 小时内售罄,网友测算其单季进账约两亿元;线下机构的 “一对一定制方案” 喊价数万元,AI 志愿工具流量暴增,各类辅导广告铺天盖地…… 这个被称为 “高考第二战场” 的领域,早已成了年规模超 10 亿元的热门生意。

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火热,离不开庞大的需求基数。2025 年全国 1335 万高考生,在 “3+3”“3+1+2” 新高考模式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复杂度:平行志愿数量提升至 45 个,每个院校专业组可填 6 个专业,一名考生最多要斟酌 270 个专业志愿。从院校层次、城市区位到专业前景、就业方向,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未来人生轨迹。而考生家庭背景、信息获取能力、规划视野千差万别:有的家长深耕教育领域多年,能精准分析政策动向;有的家庭对大学专业分类、就业市场一无所知,面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工智能” 等专业名词如看天书。这种信息差与对未来的焦虑,催生了对专业指导的迫切需求。

市场有需求,自然有人提供服务,这本无可厚非。专业的志愿填报服务确实能解决部分实际问题:比如帮考生精准匹配分数与院校 “梯度”,规避滑档风险;解读复杂的招生政策,分析特殊招生类型;结合职业规划推荐适配专业,避免 “学非所爱”“学用脱节”。就像企业请财务顾问、家庭请法律顾问一样,花钱购买专业服务,本质是用金钱换时间、换经验,让更专业的人做更复杂的事。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动辄成千上万的服务,真的适合所有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河南考生刘小米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花费 5000 元购买的服务,最终推荐的专业网上随处可查,辅导老师甚至不了解专业核心课程,导致她入学后陷入 “能力与专业错配” 的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个行业目前鱼龙混杂:不少 “规划师” 是培训 3 - 5 天就上岗的兼职人员,所谓 “高级证书” 60 分就能轻松考取,甚至存在 “交钱拿证不用学” 的乱象;有的机构把服务外包,承诺的 “专家团队” 实为临时拼凑的散户;还有的夸大宣传,用 “百分百上本科” 等话术收割焦虑。

是否需要为志愿填报付费,核心在于 “理性评估自身需求”。如果家庭经济宽裕,家长缺乏时间研究政策,考生对未来规划模糊,选择口碑好、服务透明的机构节省精力,未尝不可;但如果经济条件有限,完全可以依靠免费资源 —— 教育部官网、省教育考试院平台的政策解读最权威,学校老师的经验指导最贴合实际,夸克、Deepseek 等 AI 工具能提供数据检索支持。花一周时间研究往年录取线、专业课程设置、行业就业报告,未必比高价服务差。毕竟,没有谁比考生自己更清楚兴趣与潜力,家长的用心陪伴和共同研究,本身就是珍贵的成长体验。

面对这个高利润行业,旁观者也不必过度眼红。张雪峰们能赚大钱,本质是抓住了信息差与专业壁垒,其背后是对政策的深耕、对数据的积累、对考生心理的把握。专业的事终究要靠专业能力支撑,若没有沉下心研究教育政策、积累行业经验的耐心,盲目跟风入局只会沦为 “割韭菜” 的一员。与其羡慕别人的收益,不如专注自己的赛道,在擅长的领域创造价值。

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重要选择,但不是 “一锤子买卖”。没有完美的志愿,只有适合的选择。愿每个考生都能在理性规划中找到方向,家长能在陪伴中传递从容,机构能在规范中坚守初心,学校能在透明中展现魅力 —— 当信息更对称、服务更专业、心态更平和,这场 “人生抉择” 才能真正回归本质,让每个努力的青春都不被辜负。


注:更多高考资讯请点我前往关注“犇赢高考”微信公众号

qrcode_for_gh_75961bdaa044_430.jpg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