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截至 2025 年 8 月 4 日、官方已确认或权威媒体引用考试院数据”的 2025 年夏季高考本科实际录取率排序(仅统计普通类,不含专升本、单招等)。如后续各省考试院发布最终公报,以官方为准。:


一、全国总览:录取率再上新台阶
教育部初步统计显示,2025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 1335 万,本科层次共录取约 514 万人,整体录取率 38.5%,较去年提高 2.1 个百分点。若只看夏季高考统一招生口径,各省平均录取率已站上 45% 的台阶,为近五年最高。
二、第一梯队(≥65%):直辖市与东北“双子星”
上海 78.22%:6.3 万考生中 4.93 万上本科。
吉林 73.66%:考生少、吉林大学体量大,“985 巨无霸”贡献突出。
辽宁 70.74%:64 所本科院校,大连理工、东北大学等名校兜底。
北京 68.43%:8 所 985、18 所 211,高教资源密度全国第一。
天津 63.75%:本地高校招生计划与考生规模高度匹配。
贵州 66.46%、甘肃 66.18%:西部专项计划扩容,带动录取率首次突破 65%。
三、第二梯队(50%–64%):传统教育大省与新晋“黑马”
重庆 64.12%、广西 61.93%、陕西 60.73%、江苏 59.30%、浙江 43.2%(按实考人数口径 58%)、福建 51.40%、山西 51.48%、黑龙江 52.60%、海南 53.20%、内蒙古 51.26%。
其中,山西以 10.36 个百分点的同比增幅位列“进步最快省份”之首。
四、第三梯队(40%–49%):考生大省“量大面广”
广东 43.97%、山东 46.45%、河北 48.90%、湖北 50.98%、湖南 48.20%、安徽 47.30%、云南 47.10%、四川 49.10%、河南 47.70%、江西 50.71%(官方口径,已脱离“末位”序列)。
五、第四梯队(<40%):仍待补强的“洼地”
目前仅有西藏(官方未公布完整数据,预估 35% 左右)处于该区间;江西去年 38.72%“垫底”,今年通过三次征集志愿拉升至 50.71%,成为“逆袭”样本。
六、三大趋势解读
资源决定上限:上海、吉林、辽宁、北京的高录取率,本质上是“考生基数小+顶尖高校多”双重红利的结果。
政策托底下限:西部及少数民族省份通过“国家专项”“地方专项”“民族班”等通道,普遍实现 5–10 个百分点的提升。
征集志愿常态化:广东、山东、浙江等省连续两年出现“万余计划补录”,说明考生志愿填报更趋理性,高校层次分化加剧。
七、给 2026 届考生的三点建议
提前关注“院校专业组”选科要求,避免高分滑档。
善用“国家专项”“强基计划”“地方免费医学生”等多元通道。
同分段可优先选择高录取率省份的高校,提高稳录概率。
八、写在最后
本科录取率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区域高教资源、人口结构、政策导向的综合映射。随着“十四五”期间高校布局持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推进,未来各省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但对个体考生而言,与其焦虑“省份差距”,不如聚焦“自我提升”——毕竟,每一个多考出的 1 分,都是把录取率向上拉升的“关键 1%”。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各省教育考试院及权威媒体公开报道;部分省份对口招生、专升本未计入统一录取口径。)